烟雨台

(外传第五章)

 
 

  北齐武平七年,昔日强盛繁华的北齐因近侍佞臣干政,宗室内斗频繁,以致国力虚空,积重难返,但皇宫内依然歌舞升平,裘马声色。
  冯小怜进宫已一年,齐帝高纬对其宠信丝毫不减,迷恋更甚,朝中群臣已无人敢批逆龙鳞、犯颜直谏,唯有冯淑妃可以在高纬面前娇嗔薄怒。
  冯小怜被册封之后,高纬便将绣闼雕甍、富丽堂皇的隆基堂赐予其居住。
  冯小怜甚是欢喜,但得知此处曾住过高纬的前任宠妃曹昭仪,而曹昭仪最终因卷入巫蛊之术而被赐死,冯小怜顿觉晦气不已,满脸不悦之色。
  高纬见状,赶紧花重金安排重新修缮布置一番,连花园中青石板都全部撬掉更换,冯小怜才勉强答应入住。
  对于这位冯淑妃的心愿,高纬总是有求必应,在旁人眼中看来着实匪夷所思,喜怒无常的齐帝为何对冯淑妃如此千随百顺。
  但进宫一年后,高纬终究还是对冯小怜恼怒过一回,只因冯小怜随口说的一句话,让高纬顿时怒不可遏,甚至杀人泄愤。
  因齐帝高纬痴迷音律,皇宫南门侧便设有太乐署,乐工们都在此集中教习,以便随时为皇宫宴会和仪式演奏。
  冯小怜听闻太乐署中收藏甚多乐器曲谱,借自己府中乐器需调试修缮之机,带宫人仆役一同前往太乐署。
  太乐署中豢养有乐工数百人,署中的乐器琳琅满目,除了中原传统的琴筝笙筑之外,还有来自西域的琵琶、箜篌、筚篥等,令人目不暇接、应有尽有,收藏的各类曲谱更是五花八门,数量繁多,让冯小怜不禁感叹北齐皇宫内真是奢华无度,挥金如土。
  冯小怜随意翻阅曲谱时,看到一首沙陀调的乐舞曲,曲风雄浑豪迈,气势磅礴,与宫中常演奏风格迤逦的乐舞曲截然不同,甚觉好奇,便随手拿起琵琶弹奏起来。
  琵琶声清脆明亮,轮指扫弦间仿若金戈铁马、短兵相接之声,让人仿佛看到一把把带血利刃闪烁着寒光,战斗正异常激烈残酷进行,同时,琵琶泛音弹出空灵悠远的意境,更为这首乐曲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。
  冯小怜正心中疑惑,如此神曲为何从未在宫中演奏过,谁料刚弹奏了几小段,周围的宫人乐师均吓得面如土色,众人连连摆手示意,冯小怜不解,不过一段乐曲为何众人如此惊慌失措。
  宫人仆役皆沉默不敢出声,良久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乐工长叹一声道:“淑妃娘娘有所不知,这首《兰陵王入阵曲》宫中禁止演奏……”
  听到“兰陵王”三个字,冯小怜心中猛地一震。
  这位出身卑贱、命运多舛的女子一生都在演戏,在权势面前扮演顺从,在男人面前扮演痴情,历经尔虞我诈、弱肉强食,冯小怜从不相信世间还有真情,但仅仅有一回,让其刻骨铭心地敬仰爱慕。
  十二年前(河清三年),北周发兵十万包围洛阳,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与大将斛律光紧急率军驰援,援军浴血奋战后突破北周包围,成功解围洛阳东北的金墉城,这便是被北齐民众传颂的“邙山大捷”。
  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,战败溃逃的周军丢弃的军械沿途散落,茫茫雪原上却有数千因战乱而逃亡的流民,拖着沉重的步伐在荒野中朝着洛阳前行。
  老人拄着枯枝做的拐杖,颤颤巍巍,每走一步都似用尽全身力气,婴孩饿得皮包骨头,哭声微弱,在母亲怀中渐渐没了动静。
  此时已入严冬,北风卷着细雪刮过面颊,老弱妇孺均是蓬头垢面、衣袍破烂,有的在路边尸身上翻找食物,有的扒开薄雪试图刨出些草根充饥。
  听说北齐军队大捷后将班师回朝,洛阳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安宁,众人只有朝着洛阳而去,希望寻到充饥之物求得一线生机。
  艰难行进中,雪地上金墉城方向远远地移来一片赤色暗云,渐渐地越来越近,众人看清那是北齐军中的百保鲜卑具装甲骑。
  听闻此次战役是兰陵王高长恭带领五百红袍重甲铁骑,两次突击冲破周军封锁,拼死决战直达金墉城下,最终才取得了此次北齐军队胜利。
  民众见是战功卓著的兰陵王军队经过,心中甚是激动景仰,纷纷于道路两旁躬身跪拜。
  兰陵王高长恭是文襄帝高澄四子,身份尊贵显赫却文韬武略,骁勇善战又宽仁大度,在北齐朝野上下声望极高。
  此时兰陵王率领的铁甲骑兵整齐列队而行,玄甲映日,金铃震天,军阵整肃,胯下战马同样身披战甲,威风凛凛,在雪原中气势磅礴而来犹如天将下凡。
  重甲铁骑个个纪律严明,噤若寒蝉,只听见裹着铁甲的马蹄踏在雪地上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。
  待铁甲骑兵走近民众,跪拜两侧的人有胆大者抬头张望,只见一位头戴着狰狞怪异面具、身姿挺拔的将领,被众人簇拥着前行。
  面具用隐隐泛着寒光的青铜打造而成,青面獠牙、阴森恐怖,仿若是从地狱深处爬出的恶魔,带着毁灭一切的气势,让人望之不禁心生寒意。
  有人小声议论,那戴面具的将领定是受世人景仰的兰陵王高长恭,因其容貌俊美,担心不能震慑敌人,因此上阵杀敌时都戴上狰狞面具。
  军队缓缓行进,精甲战马上那位戴着面具的兰陵王,在环顾四周衣衫褴褛、面黄肌瘦的流民之后,忽然一抬手停下了前行的军队。
  只见其低声向旁侧吩咐几句,随行的兵士便取来作为军粮的面饼分发给道路两旁众人,顿时人群一拥而上,争先恐后领取那续命的一线希望。
  见此情形,战马上的兰陵王缓缓取下了面具,凝望着如蝼蚁般挣扎求生的流民们陷入了久思。
  面具后是张非常年轻英俊的面孔,眉眼若画但神色威严、目光如炬,身着戎装既有武将贵胄的威仪天成,举手投足间又具文人雅士的温润清隽。
  本应因战功卓著而意气扬扬的兰陵王,此时望着因战乱丧失家园的流民眉头紧蹙,眼中满含沉重哀怜。
  流民中有位八九岁的女童,被蜂拥而至的人潮绊倒在地,好不容易忍痛爬起身,在众人脚边地上捡到小块踩碎的面饼,不顾哽噎肮脏赶紧往嘴里送。
  此时一抬头,女童便望见了高头大马上那位丰神俊朗、气度绝世的年轻将领,犹如天神般俊美不凡,目光却如此宽厚仁慈。
  女童衣衫褴褛,瘦骨嶙嶙,唯有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,灵动有神,此时其望着风华若神的兰陵王已是痴醉。
  这祸乱滔天、腥风血雨的乱世竟有如此风华绝代之人,一定是众神悲悯人间城垣泣血、饿殍遍野派其来拯救苍生。
  当年在金墉城外凝望着兰陵王的那一幕,让冯小怜刻骨铭心、永生难忘,如同淬火钢刀在黑暗中劈开细缝,那便是生存于混沌人世间唯一的光亮。
  那是冯小怜隐藏于心底的秘密,犹如记忆深潭中那轮满月,在夜深人寂时才用指尖轻轻捞起,不可被任何人触碰。
  三年前(武平四年五月),兰陵王因功高震主遭到齐帝高纬猜忌,遂被赐毒酒鸩杀,死讯传至军中兵士皆流涕叹息,而北齐民众更视为天道不公,举国上下无比悲伤愤慨。
  无人得知,在千里之外的北周,一位叫冯小怜的女子得知兰陵王死讯后,会痛彻心扉,泣不成声。
  只是未料到有朝一日,这位冯小怜会只身入北齐皇宫,竟与鸩杀兰陵王的齐帝高纬卿卿我我、同榻而眠。
  冯小怜不懂波诡云谲的宫廷争斗,只懂如何在酒客面前八面玲珑,如何在男人面前勾魂摄魄,最终在这乱世中求得自保,因此就算心中对高纬带着浓烈恨意,仍每日含情脉脉地演着戏。
  齐帝高纬当然不会知道,这位千娇百媚的宠妃,心中却如坚硬寒冰,对自己从未有过丝毫爱恋,只因当年金墉城外那一幕早已深植其心中,永世难忘。
  当得知这首《兰陵王入阵曲》便是高长恭亲率五百精锐骑兵直冲敌阵,突破至金墉城下邙山大捷后,士兵创作歌颂其英勇的乐曲,冯小怜眼中顿时盈满热泪。
  只见美人神色凄然,轻抚琴弦,低叹了一声道:“世间男子,何人可比兰陵王……”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未完待续)